數碼相機

數位相機(英語:Digital Camera),是一種利用電子感測器把光學影像轉換成電子數據的照相機,有別於傳統照相機通過光線引起底片上的化學變化來記錄圖像。「數位」一詞原本是英文Digital(數字的)的港式翻譯,後來傳入大陸,而台灣則使用「數位」。依功能、構造與畫質的不同,目前較常見的數位照相機可區分為消費型數位相機(俗稱傻瓜相機)、單眼數位相機、數位單鏡反光相機及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4種。另也有針對極為專業的特殊需求而設計的數位中片幅(120片幅)相機。
在數位相機中,光感應式電荷耦合元件或互補式金氧半導體感測器用來取代傳統相機底片的化學感光功能。被捕捉的圖像資料經整合的微處理器通過一定演算法編碼後,儲存在相機內部數位儲存裝置(記憶卡、微型硬碟、軟碟或可重寫光碟)中。隨著快閃記憶體容量的大幅增加和價格的下降,目前絕大多數數位相機都已採用快閃記憶體作為儲存方案。
雖然早期電子元件效能不佳,但由於數位相機小巧輕便、即拍即有、使用成本低、相片方便儲存、分享與後期編輯等諸多優點,而且畫質進步極快,使其在短時間得到迅速普及。大部分數位相機兼具有錄音、攝錄動態影像等功能。2009年,全球共售出數位相機(包括帶數位相機功能的手機)超過9億部,而傳統相機已近乎在市場上絕跡。目前,越來越多的裝置如手機、個人數字助理、個人電腦、終端機及平板電腦等也整合進了數位相機功能。
歷史
[icon] 此章節需要擴充。
1975年,柯達應用電子研究中心工程師史蒂芬·沙森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數位相機,這台數位相機以磁帶作為儲存媒介,擁有1萬像素。記錄一張黑白影像需要23秒。這台「手持式電子照相機」的出現顛覆了攝影的物理本質。但柯達當時認為,數位相機的發展將威脅到公司賴以維生的底片事業,所以停止研發。
種類
消費型數位相機〈傻瓜相機〉
特色是小巧輕便,操作簡單,價格較低。選擇內建的拍攝模式後,通常只要簡單的變焦構圖,即可按下快門獲得相片。調整對焦點。由於拍攝參數幾乎全部由相機自動判斷決定,因此在非泛用性場景時使用,操作較其他高階相機來的困難且品質不佳。目前數量在智慧型手機出現後即逐漸減少,也正在將自動控制的技術轉移至手機中而被逐步取代。
類單眼數位相機
將相機之內部硬體與鏡頭鏡片組優質化,並加入更多的控制按鈕以達到逼近數位單眼相機的拍攝操作性,具備PASM手動調控。由於不能更換鏡頭,因此此類產品以其搭載的高倍率涵蓋多焦段的長焦鏡頭組或大光圈鏡頭組為訴求。
數位單眼相機
功能較強,相片畫質較佳,可以更換鏡頭。硬體許可範圍內,能自由調整快門及光圈。支援手動對焦,自動對焦時允許選擇對焦點,切換單拍,連拍等模式。單眼相機由於採用「單眼反射式光學取景器」而得名。但目前除了以靠反光五稜鏡組的光學取景器(OVF)外,還有使用電路傳輸影像的電子取景器(EVF)可供使用。依影像感應器面積,此類相機可分為全片幅(36X24mm),APS-C尺寸(21X14至24X16),四分之一片幅(17.3X13至18.7X14),微型四分之一畫幅(指採用高感光力感影器,效能等同於四分之一畫幅)的照相機,消費畫幅和手機畫幅。感應器感光力提升一倍,光圈直徑降至1.4分之1,對於焦平面解析度的提升,等同於感應器面積提升一倍。
EOS 7D的大面積感應器
電子式取景可換鏡頭相機
被稱作微單眼,市場定位雖與類單眼類似,但是改成從數位單眼方向來做設計。需要透過將數位單眼的功能濃縮,所以在比較精進的技術的近日才得以逐步實用化,並代換了早期類單眼等的市場,功能也介於屬於消費型數位相機與數位單眼相機之間。影像感影器則與數位單眼相機雷同。
中片幅數位相機
中片幅相機為相映單眼相機結構,但使用尺寸更大的感光晶片(比全片幅(36X24mm)更大),而數位化後的產品為中片幅數位相機。此產品除了有可交換鏡頭功能外,還有可抽換的數位機背可供選擇。意指當你見到一台中片幅數位相機時,機身部分可能是集合兩家廠商的產品。目前中片幅數位相機多使用120或是220尺寸格式的感光元件,相對於135格式(使用35mm膠片尺寸)的全片幅數位單眼相機還要大上許多。價格也是非大眾所能承受的,目前多為需要大尺寸商業印刷的專業出版業者所使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